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110章:朱元璋遗诏

第110章:朱元璋遗诏

目前的勋贵武将,各种国公,侯爵,伯爵,几乎掌控着天下九成兵马。

对于武将的心思,朱元璋最是了解,除了少部分人外,几乎都是莽夫之流。

说得好听点就是豪爽义气,说得不好听一点,便是有勇无谋。

哪怕是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名将,大部分也都是文盲出身,少部分则是后面开始自学起来。

不同于东汉末年三国纷战,打仗十分讲究谋略。

元末明初的时候,什么千年世家,传承勋贵,几乎全被蒙元给毁得一干二净。

越是庞大的世家,越是被干得厉害,整个汉族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当年朱元璋起兵的时候,蒙元已经有些支离破碎,残余势力也成不了气候。

他所面对的陈友谅,早前不过一个小吏,张士诚更是盐贩出身。

下面率领的军队,也都是正宗农民起义部队。

最初大伙打仗的时候,几乎都是一窝蜂,哪有什么战术,战阵,计策的讲究。

拼得就是一个猛字。

也就是这般,像常遇春这样的莽夫,才能够一路莽下去。

打仗打多了,经验就丰富了。

不过在个人的性格上,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以,几乎都还是那个样。

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军队的军纪主要在于对长官和律令的服从,并不包括对百姓的亲和。

事实上,大规模的劫掠在大部分时候,都被视为军队正常的福利,残暴却军纪严明的军队在古代屡见不鲜。

朱元璋最初的这些淮西勋贵的将军们,均是如此。

明朝的杀良冒功,在后世可是极为有名的,这股风气就是明初传下去的。

明初最狠的就是常遇春了,屠城,杀俘,杀降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已成常态。

朱元璋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去责罚过常遇春,只是对其劝告,如果每到一个城池都进行大规模的杀戮。

那就算这个城市再多的人口,再广阔的土地,里面没有人,也只能是一座废城。

至于常遇春有没有听到心里去,恐怕是没有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