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中华大帝国> 第七节 突袭 二

第七节 突袭 二

间、直瞄光学瞄具。该炮可由3背负或使用畜力、机动车辆牵引。

其实这种武器并不适合在中印边界使用中国装备的75mm无后坐力炮。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是炮和弹药重量都很大。在中印边界地高原高山缺氧地带造成士兵负重过大。(

果使用其他的火炮基本上就更加恐怖了最轻地也上。)

在这种条件下.16-1:.|6-1式75mm无后坐力炮的主要改进之处是减轻了.炮架的质量43kg减到32.45kg减到34kg。

16-275mm无后坐力炮于1968投产。要改进之处是重新设计了炮架由轮式炮架改为三脚架(总质>.5okg;增设了机械瞄具;击机构增加等机件可更方便地实施肩射。

在这些缺氧地带人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一半左右行军度和负重能力要低一半。所以当时印军普通步兵只被要求带一把步枪和子弹。但是实战中身体较中国士兵稍差的印军士兵仍然不堪负重只背一条5o的空投子弹袋。而中国无坐力炮排每个士兵负重都高达到35公斤造成这些士兵极为疲劳。这是这样每个排也不过能携带弹。

可能是由于疲劳地缘故。这个平时号称“十十中”的75炮班在1ooo米外对故重机枪射击由于测距不击时准确测距非常关键尤其是山地。很容易误判)三不中最后吴松海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无效的射击低声骂了一句后。对范德彪吼道:“妈的马上给你做延伸射击怎样测距我不管你必须在五分钟内把这个阵地搞掉。”

随后为了减轻炮手的压力吴松海一跃而起背着炸药包匍匐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印军是不会冒然使用重机枪的这太浪费子弹了于是大部分印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吴松海身上步枪子弹在吴松海身边不时飞来不过在吴松海矫健的身手面前这些子弹都没有找到目标。

而范德彪在仔细观察印军火力弹道之后终于确定了印军机枪阵地的位置并且矫正了前几次火炮地误差(事后查明由于在高原上测试时间不够没有现75毫米无后坐力火炮的一个缺陷在低.=情况下瞄准器会出现几度的误差导致射击失准)。

于是在近失弹三之后第四炮弹十分准确地击中了印军的机枪阵地顿时将印军的机枪阵地炸成一片废墟不久之后这处阵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