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中华大帝国> 第十四节 空袭 上

第十四节 空袭 上

战斗机以及高射炮的威胁但另一方面自身的轰炸精度也大大的降低了只能进行大面积的轰炸(例如进行全城轰炸)。

后来明了一种指向性目标生器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些安装了目标标定雷达的轰炸机作为领队先导机负责寻找目标并且采用目标指示照明弹为轰炸机群指示目标(即被称为“光明塔”的光装备)。

于是这些轰炸机群(有时多达数百架甚至上千架)排着长长的松散的队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队)飞临目标区上空然后朝着各自的目标区域投弹。只有对于个别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目标才进行昼间轰炸。

然而萧小燕的所提倡的的战术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以昼间轰炸的高精度获得更为明显的轰炸效果。中国空军的轰炸机群以严密的队形飞临目标区上空在大约为7ooo-8ooo的高度由领队长机引导进行精确轰炸。

轰炸机群以这种所谓的密集阵密集飞行编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自身防御体系以有效抵抗敌战斗机的攻击。一支十五架飞机的编队里面只要有三架熊猫乐园(空中堡垒)据可以抵御相同数量的战斗机。

而且这种高度以及整齐的呈面状的编队也使得敌方的防空火力不能有效的挥效能敌机想要到达这种高度也需要一段时间避免了被敌人伏击的危险。1916年夏秋在俄国西部和南部上空的空袭行动使中国航学到了许多东西。

由于俄国战斗机持续不断的攻击使得那些没有护航的轰炸机群损失惨重许多轰炸机从部署开始撑不到一个月就被击落了。俄国战斗机对于执行昼间轰炸任务的轰炸机群的威胁实在太大了于是中国不得不采取护航战斗机编队伴随保护的战术。

开始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一方面护航战机的有效航程太小不能提供全程护航另一方面护航战机的编队往往有重叠的地方每次也只能为轰炸机编队的一部分提供保护。在护航战机不得不返航的时候轰炸机群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随着1917年初中亚空军基地的建成/入现役有效护航航程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轰炸机群的无护航航程几乎缩短为零了而且这些战斗机也可以攻击俄国的铁路公路运输以及船只。

不久之后德国开辟了第二条空中前线。1916年11月1日这条空中战线正式建立主要由德国6航第1航空军承担作战任务。德国6航第军的任务就是“有效摧毁和瘫痪俄国的工业和经济系统”。

德军开始对于俄国的空袭不同于中国对于俄国大城市的夜间大规模空袭他们尽量避免对俄国的城市进行那种毁灭性的空袭。他们精巧的在目标上空盘旋尽力提高精度以避免误炸民用设施。然而俄国人十分有效的利用了这点他们把军用设施混杂在民用设施里面以增加轰炸难度并同时加大德国人的损失。

所以在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德国人只好放弃了自己的高贵信念开始学习中国人对俄国大城市的实行夜间大规模空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