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其他类型> 医汉> 第 201 章

第 201 章

需要, 而是先看守将们的屁股在哪里。

数年间太上皇李隆基不甘放权, 新皇李亨猜疑心也不可谓不重,父子俩你杀掉己方大将、我调走前线指挥,弄死的自己人比人家叛将还多,谁听了不得赞一声不愧是血脉相连亲父子。

直至宝应元年李隆基、李亨这对父子于同一年先后撒手人寰,安史之乱才终于迎来结束的曙光。

安史之乱前后大唐耗损以及流失的人口将近三分之二,朝廷记录在案的总人口数从四千八百万人下降到一千六百万人。

这些人要么身死魂消,要么流落他乡,大抵一辈子都没法再回归故土。

杜甫写的《三吏》《三别》就是在记录这个时期的惨况: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上面的人一旦满心满眼只想着争权夺利,苦的往往都是百姓。

要怎么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杜甫只是个读书人,会因为时运不济而发牢骚埋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读书人,他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仕途经历却还是一张白纸,他那经济天下的抱负也从未得以施展。

这一点他和李白其实都十分相似,他们几乎都当了一辈子的理想主义者,即使是在地位低微时求人援引也流露着对自己才华的自傲。

这导致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其实很天真,做起事来也不会像旁人那样深思熟虑。

所以一旦真的进入官场,他们会显得格格不入。

官场这种地方本来就容不下理想主义者。

也许寄望于年近七旬的李隆基能改变是愚蠢的,但只要李隆基还活着,还能在新皇登基后当上好几年的太上皇,那朝臣各择立场、各自为政乃至于相互攻讦的局面就难以避免。

这种情况下,不寄望于李隆基又能寄望于谁?

杜甫想不出来。

他甚至不知道李隆基知晓一切以后会不会真的有所改变,更不知道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的李隆基还有没有能力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

可是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霍善见杜甫一脸沉郁,知道这趟奉先县可能去不成了。他往左右看了看,见左右都没有人在,当场给杜甫掏出另一个圆溜溜的西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