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其他类型> 月出皎兮> 第 106 章 翰林清贵

第 106 章 翰林清贵

门, 三年一科近三十个庶吉士, 出馆日,就只八人能进翰林院,且新进旧出的,老人也将放出八个。

就这还只是常例,没加算上恩科取士。

论及勤苦,翰林院若谦虚第二,即再无一个衙门敢称第一。

但只勤苦,没有清明高人的学术成就,也难在翰林院容身。

翰林院其实还是整个大庆朝一应衙门中最为清水,最难摸鱼的地方。

似他那一科的榜眼、探花熬不住翰林院这份清苦,翰林院只待了两任,便双双转去了礼部。

而他妹夫谢子安,则不声不响的在翰林院待了九年。

那时云意即知道谢子安胸怀壮志,绝非久居人下之人。

果然,随着大外甥谢尚一鸣惊人地连中六元,谢子安即刻连升六级,外放了山东学政,随后一年升布政,如今更是封了伯爵。

厚积薄发,笃行致远。莫过如此。

当然升迁若谢子安之快,仅是个例。但看现今的阁老,今儿来的杨明铨、张介、董守圭、刘祖昌,没来的徐奉、李渭,谁不是翰林院十几、二十年的清苦中打熬出来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翰林院最苦,却也最造就人、成就人——贵,尊也。朝廷高官多出身翰林,这就是人所皆知的翰林之“贵”。

有谢子安的珠玉在前,过去三年,云意对于谢尚的无尤不争便不觉意外,对于文明山的题墙威名也是静观其变。

及等今日瞧到谢尚行书、文明山楷书的风采,云意不免再次感慨翰林院果真是个锤炼人的好地方。

似谢尚早年在家乡雉水,云意如此想:一个人跟着他家老太爷闭门念书,何尝能有现今的文采风流?

怕是连见都没见过吧。

谢家,除了老太爷,即便是子安,至今也都没书出这样的碑来。

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而老太爷,他其实也未曾见过。他知道的是谢尚念书时候,老太爷都□□十了,再不跟风流沾边。

事实上,似今日这个水平的文比,即便京师,除了荟萃天下文坛泰斗的翰林酒席,又哪里能够再见?

似他在京这些年,也只两年前在周文方、元维、孟辉身上见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