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其他类型> 戏明> 第 35 章

第 35 章

郑纪也没有多挽留,起身送他们离开。

别看谢迁和杨廷和年纪都不大,他们可都是能在御前露脸的人物,谢迁更是年纪轻轻就算是给皇帝讲学的“帝师”(之一),郑纪对这样两个前途无量的后生自然十分客气。

谢迁一行人出了国子监,文哥儿就提议去逛逛外头的书铺。

这次他们来逛国子监已是破例,肯定不能随便借国子监里的书,不如自己去书铺瞧瞧有什么书卖!

小孩子要逛书店,大人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谢迁和杨廷和领着两个小孩儿进了国子监外头最大的书铺。

文哥儿第一次出来逛店购物,瞅准机会挣扎着下地,叫上谢豆在书铺里哒哒哒地到处跑。

可惜叫文哥儿有点失望的是,这年头光明正大摆书铺里卖的通俗文学基本是没有的。

有研究表明,明中叶以前刻印的图书仅占整个明朝印书的百分之十。

偶尔大着胆子有人私自印刷,还会被官府焚毁并问罪,印书风险极大。

《水浒》《三国》之类的闲书流传着不少抄本,不过也不会摆到国子监门口卖就是了。

谁不知道最爱上书要求焚禁这类闲书的就是国子祭酒?

惹不起,惹不起,咱到别处卖去!

一直到正德与嘉靖年间,各种戏曲小说、科举辅导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遍地开花,属于古代出版业的飞速发展时期,到万历年间更是直接井喷。

主要还是朝廷对出版的管控逐渐放松,各地书坊主纷纷带着资本进场,伙同书商们卖力地开拓起图书市场。

比如到了嘉靖年间,上头觉得《三国演义》体现的忠义思想很不错,决定推出官方刻印本。

这官方亲自下场印小说,对于书坊主和书商来说无异于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二话不说就带着钱开始变着花样印书,市面上很快涌现一堆新排版的、带点评的、带插图的《三国演义》。

不过那都是好几十年后的事了。

眼下的朝廷对出版业把控还是相当严格的。

就目前的出版行业情况来看,文哥儿想买本印刷版的《三国演义》简直痴心妄想。

文哥儿仰着小脑袋看完一行又一行书,感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