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晚唐浮生> 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两缗=1600钱),看似让朝廷占了便宜(铸币税),但商人们并不在乎。

反正这种银币磨损减轻之后,别人也认可,继续当两缗钱用,在不同的商人手中流通,这就够了。

大食商人收到大夏银币后,笑容满面,清点数目无误后,也不多看,直接收了起来。接下来,他还要去别的商人那里买货,这些银币正好用掉。

“唉,贝州坊市里攒下的银元,一口气全给了大食人。”河北商徒看了眼拓跋矩,问道:“朝廷为何不多铸点银元?”

“朝廷倒是想,可也得有白银啊。”拓跋矩哈哈大笑。

所有人都知道银币比银碗、银盘、银瓶好用,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把手里乱七八糟、奇形怪状的白银甩出去,换成银元放在家里,但问题是,朝廷真没那么多白银来铸钱。

拓跋矩是知道一些内情的,还与齐王在酒桌上聊过,知道很多东西。

据齐王所言,唐宣宗那会,全国各银矿课税,每年课银二万两——唐代银矿,私营、官营、官私合营皆有,一如盐池,老百姓也可以捞,政府并不专营,只课税。

以银税来倒推,一年产银不足八万两。

唐初的产量更小,一年不足二万两,有唐一代三百年,平均每年也就五万两的样子。

大夏的白银产量比唐末十万两出头大了一些,毕竟加入了河陇、辽东、云南很多新地盘,但也很难超过一万斤(十六万两)——北宋鼎盛时期年产银80万两(宋制,一两约合40克,比唐制略小),平均50万两,但大多数并未流入市场,主要“岁赐”给了辽国、西夏。

一万斤白银,按照大夏开国后铸造的新银币来算,每年也就铸个18万2800余枚。

这点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只要朝廷放出一批银元,定然会被商人们慢慢套走。

朝廷固然在其中赚了点小钱,每年铸币税收入折合成铜钱,大约八万缗的样子——如果不算白银本身价值的话。

但说实话,比起整顿混乱的商业秩序,朝廷根本看不上这点小钱。

“圣人此番加尊号,我觉得实至名归。”河北商人闻言也叹了口气,他知道大夏缺白银,缺得很,不过圣人推出记账货币和银元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