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晚唐浮生> 第六章 后备

第六章 后备

这个后备兵源其实是不太够的。

但邵大帅经常下令从属、附庸藩镇、草原各部拣选精壮送过来,这也是一大补充来源。

战场上收编的降兵(bqger)•(com), 也会甄别使用。

这便是夏军兵力的三大来源,至今就是靠这个体系运转的。

不过随着战争烈度越来越高▵([笔趣_阁])▵『来[笔趣_阁]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bqger)•(com), 再不是以前在西北小打小闹那种了,消耗变得非常剧烈,自己培养的比例就变得越来越大。

数月前都教练使衙门遣人送了一万新兵到河中,步骑皆有,主要是为了补充各部衙兵战损,这批人就是朔方镇自己“原汁原味”培养的,训练了数年之久。

那一万人送走后,都教练使衙门就还剩一万在训“半成品”了,于是又紧急招募了一万新兵,分成三批,按不同的进度展开训练。

这支在训军队号“续备军”,一个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罢废的番号。

两万在训人员中,五千人已经开始接触行进间射草人这类高级科目,五千人还在进行基础的枪术、刀术训练,一万人才刚刚熟悉军中规矩,操练过几次队列。

两万新兵年龄都不大,普遍在二十以内,大部分就只有16-18岁,属于邵树德出镇夏州之前出生的人。蕃人、汉人皆有,本地人、外地人掺杂。

他们的童年过得比较辛苦,稍大一些后,日子渐有起色,到了长身体的阶段,生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今从军之时,家中甚至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在少年时代能吃饱饭了,但又是不幸的,因为比他们晚出生十年的人生活要更好,打小就能吃奶,时不时还能吃点肉,长成后身体会比他们更强健高大。

这批人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在进入军队这个大染缸之前,也谈不上跋扈嚣张,顶多受社会风气影响,有些许苗头罢了——是的,就是社会风气,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考虑社会风气或者说共识,贸然移植宋、明、清管理军队的制度,来约束此时的大头兵,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制度,终究是靠人来执行的。风气如此,便是再纯洁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武夫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说严格要求不准张口闭口造反,人家凭什么听你的?军营之中,风气就这样,大

(bqger)•(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