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第97章【大周帝国】

第97章【大周帝国】

竞争对手牟利,或者干脆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本公司的财物,难道这种人对这家公司也能算作是有忠心的吗?

实际上。在冯道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对他都是很敬仰的,评价也非常高。冯道死时是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龄。所以当时的人并不难过,反而争相传颂,为之而喜。明宗李嗣源评价冯道称:“不以素贵介怀。真士大夫也。”

后周宰相范质则称:“厚德稽古(同于古圣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改变),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旧五代史。冯道传.赞》说“道之履行(行为),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字量(气量),深得大臣之体。”

冯道在后晋年间出使契丹,耶律德光更是准备以天子礼仪迎接他。而即便是被冯道冲撞过的柴荣,对他也是非常尊重,在他死后立即将其追封为“灜王”,谥号“文懿”,可见评价之高。(

谥法中文有六意,一曰经天纬地,二曰道德博闻,三曰学勤好问,四曰慈惠爱民,五曰愍民惠礼,六曰赐民爵位。而懿有温柔贤善之意。冯道历仕五朝,不可能被谥为“文正”,这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谥号了。)

看得出来,冯道在他生活的年代,享有着崇高的威望,在朝在野都没有一句对他贬低的话,这跟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单从个体层面来衡量,冯道确实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要把他上升到政治家的高度来衡量,冯道的所作所为又确实不是很称职。

冯道历仕五朝,位不离三师三公,多次出任宰相,有着巨大的威望和政治影响力,可是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又几乎什么都没有去做。冯道做为一个政治家来说,非常圆滑,遇上李嗣源、柴荣这样的明君,他就直言进谏,因为他知道面对这样的君主,即便是说过火了,也不会受到责怪。

而对于其他人,冯道往往一言不发,一味奉行明哲保身的原则。

比如说有一次石敬瑭以兵事咨询他,他就回答道:“征伐之事,全仗圣心独断,臣本书生,像这种事,你问我也是白问。”五代之中,像李嗣源、柴荣这等明君毕竟是少数,所以冯道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用这种说词来搪塞其余的帝王,遇事模棱两可,应付了事,这与他的职责和地位相比较,显然是远远不足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