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趣阁> 历史军事> 临高启明> 第一百一十一节 稳定粮价

第一百一十一节 稳定粮价

东西吗?”

“因为缺少小钱?”

“因为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劣币。”陈策说。“和今天的大明的情况一模一样,商户百姓深受其害,但是小额支付又是须臾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材质毫无价值的代币。它的信用,靠发行的商店自己维护。也一样可以流通一个镇,有的甚至可以流通十几个镇。”

“你是说老百姓会因为劣钱太多而接受我们的小额辅币?”

“对,不仅如此。”陈策看了眼孟贤,“小孟给我们的金融报告里,多次提到过广州乃至整个广东严重缺少小额辅币的情况。”

“是的,”孟贤说。“有不少商户是私铸银豆来当辅币的。”

大明是个不太注重铸币的朝代,市面上历代铜钱混用,钞法崩溃之后为了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又准许商民私铸铜钱,成色极劣,部分流出到东南亚的铜钱被欧洲人视为“铅片”。崇祯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各地大量铸币,铜钱即滥又劣。市场上的小额辅币的币值极为混乱。

“……所以我们认为小额辅币使用纸币是行得通的。”陈策说。

这套说辞并没有完全说服刘翔,不过他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

为了进一步减少目前行政费开支中白银铜钱流出,会议决定在新币没有发行前。对全体北上干部采取供给制,不发现金;对在本地新招募留用的人员。只发折价的米和布。不发白银和铜钱。除了必需的工程款项结算和现地调达物资货款外,严禁使用白银和铜钱进行支付。

刘翔说:“在发行新币前,我们另一项工作就是稳定粮食价格。”

按照综治办在市场上的每日价格报告,广州的平均米价大约在每石一两三钱上下--比之他们入城前已经上涨了一钱。这显然属于“恐慌性上涨”,因为时局动荡,市民争相购米储存引起上涨。但是眼下已经过了半个多月。市面平静,理论上应该有所回落,但是米价还在稳定的上涨。这说明粮商们并不看好后续的稻米供应。不过,这还在正常范围内:每年这个时候米价都是往上走得,要等到夏收过后。本地和外地粮食相继上场,粮价才会下落。

整个广州城区确切的人口数字还没有出来的,不过按照已有的数字和估计,广州城番禺南海两县的

章节目录